学校首页

学团工作

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武韵千年 拳承德州:口述历史里的八极拳非遗传承路——安剑秋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浏览量:

作为安氏武术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安德生的长子,安剑秋自幼在拳脚声中长大。6 岁起,他跟着父亲扎马步、练掌法,家族几代人传下来的拳术要义,早已融入他的骨血。在体育学院三下乡“武韵千年 拳承德州”社会实践团队的访谈中,安剑秋讲述了安家拳从传统到创新的传承之路,让这份流淌在家族血脉中的武术记忆,成为非遗传承的鲜活注脚。

安剑秋(1981.6-至今)安德生长子,第五代传承人,1987年起跟随父练习安家拳,至今已近40年,曾5次获得国际/国家级武术比赛冠军,2016年、2018年两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武运会并获得金牌。现担任山东省武术院《武术进校园》教材制定人和教员。并深度发掘整理安家拳文化和训练体系,将武德教育结合强身健身融入青少年训练教材,教授给广大中小学青少年。2012年至今,安剑秋将安家拳传播视野扩展至国际,2016年代表德州体育非遗文化,参加山东省文博会展示安家拳。2018年被评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0年,获得中宣部邀请,参加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制作的《功夫传奇》栏目,推向海内外,获得广泛好评。同期《人民日报》《上海日报〈海外版〉》分别以家族传承角度,在德州和上海拍摄安家拳纪录片,在媒体发布并广获好评。多次在2018—2023年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上展演安家拳,推动了两岸武术文化交流。

安建秋的习武之路。从6岁开始,他便跟着父亲在空地上练习基本功。那时父亲安德生下乡插队,他便跟着父亲在草原上的空地上练基本功——这些基本功不简单,是家族几代人“存精去粕”的结晶:八极拳的刚猛、少林拳的扎实、形意拳的灵动,被熔铸成一套专属的入门体系。严苛的训练里藏着深意:每一个步伐、每一次出掌,都要兼顾“三重意义”——既要能提升功力、畅通气血,又要具备实战价值,更要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 "由术入道" 的训练逻辑,让安家拳跳出了单纯的技法传授。安剑秋说:“先祖们早把武术当成修行,练拳不只是练力气,更是练心性。”

在安家拳的传承中,“德”永远比“术”更重要。“未成年不得抽烟喝酒,必须孝敬父母、团结乡里,绝不以武欺人,严禁杀盗邪淫...”这些规矩不是空谈,而是融入日常的修行。

父亲安德生的言传身教,让他对武德有了更深的理解。“每天清晨5点30分,父亲雷打不动去人民公园训练,先亲手扫地洒水,哪怕公园有专人打扫。”脚踩的这片土地是练武人的根基,敬场地就是敬天地, 这种敬畏心,从太爷那辈就在天津第二工人文化宫延续下来。

安家拳从不故步自封。“先祖们就主张吸纳百家,太爷在天津时,就把醉剑、软拳的技法融入八极拳。这种开放基因,让他有勇气走出传统武术的舒适区。”

他曾系统学习散打、拳击、泰拳,甚至接触巴西柔术,只为让安家拳更贴合现代需求。如今,安家拳已形成完整体系:从“安氏八肘”(融合八极拳肘法与八卦掌掌法)到 “十八招”(每套包含身形、步伐、摔法的组合战术),既有传统武术的厚重,又有现代格斗的实用。

作为家族第五代传人,安剑秋深知肩上的责任。他放弃了高薪行业,全心投入安家拳的整理与推广:从2007年在北京语言大学融合散打与安家拳技法开始,到如今系统梳理出 “训练体系”、“文化体系”、“养生体系”三大框架,他让这门拳术有了更清晰的传承脉络。

如今,安家拳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剑秋仍在人民公园免费教拳,学员从孩童到老人,最小的才6岁。“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活在当下。” 安剑秋在整理家族口述史和拳谱,计划出版成书,让更多人知道,德州不仅有扒鸡,还有流淌在血脉里的武术精神。

劳动赋予生命独特的意义与尊严。在创造价值、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坐标。它无关职业高低、岗位平凡,而是通过双手的耕耘、思维的碰撞,让生命在奉献中绽放光芒,在创造中实现超越,诠释着“人生因劳动而充实,因奋斗而精彩”的真谛。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西路566号体育楼

电话:0534-898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