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团工作

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武韵千年 拳承德州 | 八极拳传人常庆祝:五十年晨昏不辍的武学守灯人

发布时间:2025-07-10 浏览量:

清晨五点半的庆云县人民广场,竹帚扫过青石的沙沙声准时响起——这是省级非遗八极拳传承人常庆祝雷打不动的晨间仪式。作为德州八极拳传承的重要力量,常庆祝用五十年的坚持,诠释着传统武术“拳不离手”的真谛。7月6日,体育学院学子走进这位习武五十载的老拳师,记录下“一把扫帚守武德”的非遗传承故事。在体育学院“武韵千年 拳承德州”社会实践团队的访谈中,省级非遗八极拳传承人常庆祝以朴实的话语揭开了八极拳传承的日常肌理,让非遗的生命力在晨练的汗水里、师徒的切磋中愈发清晰。

常庆祝,(1965年-至今),回族,吴钟八极拳第七世传人,师从马明达等武术名家,传承脉络可追溯至吴钟、张克明、马凤图等八极拳宗师。他自幼习武,50 年如一日坚持练习,现任庆吴钟八极拳研究会监督委员会会长,虽以法院工作为职,却以非职业的坚守成为德州八极拳传承的重要纽带。他注重传统训练体系的保留,强调“学武先学德”,教学不图盈利,只为让八极拳的刚猛与厚重在新时代延续。

“每天5点半起床,雷打不动。”常庆祝的习武日常,像钟表一样精准。无论寒冬酷暑,他总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带领徒弟们从清晨6点练到7点50分,晚饭过后,他还会到固定场所练基本功。

这种坚持从十岁入门延续至今。常庆祝回忆道“年轻时孤独得很,找个师兄弟一块练都难。”那个年代武术传承保守,师父们敞着门教套路,关起门来才给徒弟练真东西。而现在,广场上的训练成了传承的窗口——从十几岁的少年到七十岁的老者,都能在他的指导下体会“动如崩弓,发似炸雷”的八极拳要义。

“我这身子骨,全靠这每天一练。”常庆祝的习武经历不仅让他保持着“皮里藏肌”的状态(肌肉藏于皮下而非凸显表面),更让他在法院工作的忙碌中始终精力充沛。这种将武术融入生活的坚持,正是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别把踢腿、弯腰当基本功,那只是热身。”常庆祝对基本功的理解,藏着八极拳传承的核心密码。在他看来,真正的基本功是能体现拳种特质的独门功夫,他以八极拳的发力为例:“讲究‘动如崩弓,发似炸雷’,就像拉满的弓突然撒手,劲儿要脆、要猛,不是光靠胳膊怼。”他边说边比划,这种对“真功夫”的较真,让他的教学始终锚定传统:从铁砂掌的循序渐进(先练沙袋,再换铁砂,配合中药浸泡养护),到“踢、打、摔、拿”的完整体系,每一个细节都延续着老辈的规矩。

他强调,八极拳的基本功要“开发本能力量”,就像斗蟋蟀前的“挑逗”,要把身体的潜能激发出来,势如波涛浪涌才是‘刚猛暴烈’的真正含义。

“学武先学德,功夫越深越要藏。”常庆祝的传承理念里,武德比技法更重要。他回忆,早年拜师时“不敢多问,默默练,错了师傅会纠正,但不到火候不能问为什么”;而现在,他与徒弟们亦师亦友,却仍保留着传统礼仪——徒弟见了我要鞠躬,这不是规矩,是敬重。这种敬重里藏着责任,他常对徒弟说:“习武是为了止暴,不是惹事,一出手就有代价。 以‘见义勇为不闯祸’为底线,正是八极拳外刚内柔的文化写照。

常庆祝的传承,既有坚守也有包容。他反对网上看视频学拳。“那学的是花架子,没师父盯着,发力都错了”;但也认可年轻人的活力,“现在徒弟敢问为什么,不像我们当年只敢练,这是好事”。他深知传统武术面临断代,但看到广场上跟着练拳的孩子,他又充满希望。“现在条件多好,能聚在一块练,还有你们大学生来记录,这就是传承的新路子。”他特别提到八极拳的“三次家庭传承“(吴钟父女、张克明父子、马凤图父子),家族式传承靠的是血脉,现在要靠更多人参与。

对于创新,他有自己的坚持:“可以加新动作,但吞吐、开合、起伏、拧转这八个字不能丢,踢、打、摔、拿得全占,不然就不是八极拳了。”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西路566号体育楼

电话:0534-898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