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团工作

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武韵千年 拳承德州:口述历史里的安氏八极拳非遗传承路——安德生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5-07-09 浏览量:

为深入挖掘与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7月2日,体育学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紧扣“武韵千年 拳承德州——口述历史助力八极拳非遗传承”主题,专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氏八极拳(安氏武术)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安德生师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同学们聆听了一段跨越百年的家族武学传承史,记录下非遗传承人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与发展的动人篇章。

安德生(1949.10-至今),安氏武术第四代传承人。6岁随祖父安继海、父亲安树葆学习家传武术。十六岁时尽学安家拳武艺,并协助父亲教习学生。1968年下乡至内蒙古呼伦贝尔,期间不曾间断修习武术,坚持传法授徒,在当地传艺近千人。1989年返回山东德州,1996年至1999年在浙江温州传艺授徒,创办安家拳温州训练基地。后因工作原因回到德州,继续传武授艺。至今亲传弟子已人数过千。近些年大批外国学生慕名来德州跟安德生学习安家拳武艺。

安德生师傅的武学渊源深厚。访谈中,他深情追忆,其太爷爷是清朝末年的武官,奠定了家族的尚武根基。他的爷爷则成长于天津武林鼎盛时期,先习少林功夫,后拜师精研八极拳,技艺精湛,曾服务于外国领事馆,并跻身天津武林“八大元老”之列,与霍元甲等名家亦有交往。这门融合了少林根基与八极精髓的家传武学,经由安德生师傅的父亲,最终完整地传承到他手中。正是这份厚重的家族传承,使得安德生师傅所承袭的八极拳体系,成为德州乃至山东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德生师傅的习武之路布满时代的印记。幼承庭训,他在祖父的严格督导下刻苦习武。然而,文革风暴席卷,公开习武成为禁忌,他只能在深夜或偏僻的坟场偷偷练习,承受着巨大的风险。随后响应号召下乡内蒙古,在繁重的生产劳动中,武术练习被迫中断。即便在后来成为工人的奔波岁月里,他始终铭记“传家”之责,抓住一切机会偷偷锤炼技艺。这段经历,生动诠释了传统武术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顽强生命力与传承人的坚韧不拔。

八十年代末,安德生师傅追随父亲足迹来到德州。1992年,他在德州正式收了第一批磕头拜师的十位徒弟,开启了在州城系统传承八极拳的历程。早期教学多在公园等地,以义务传授为主,体现了纯粹的传承之心。九十年代中期,遭遇下岗和拆迁的双重压力,为维持生计,他开始尝试收费教学,并曾远赴温州执教。在德州徒弟们的鼎力支持下,于公园南门对面建立了固定的教学点,结束了漂泊,为八极拳在德州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德生师傅的传承理念鲜明而坚定。他将武德置于首位,强调“学武必须讲德”、“品德是第一位的”。收徒有严格的三年考察期,着重看人品、毅力和吃苦精神,对“吊儿郎当”、“惹是生非”者坚决拒之门外。他明确教学目的是强身健体、保护自己与守护正义,要求弟子“有责任感,遇到坏人敢斗争”。教学纪律严明,注重基本功和持之以恒。数十年来,安德生师傅在德州正式收徒81人,学员更是不计其数,遍布各行各业。其深厚的功力和严谨的传承,使这一脉八极拳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德州一张闪亮的武术文化名片。

本次访谈,体育学院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详细记录了安德生师傅家族武学的百年脉络、个人在特殊年代的习武艰辛、以及在德州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传承故事,生动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不懈坚守。正是无数像安德生师傅这样的传承人,用一生的坚守,守护着中华武术的千年文脉。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让体育学院青年学子在对话中感受到了中华武术的深厚底蕴与永恒魅力。体育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德州学院地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武韵千年”的德州故事代代相传,让“拳承德州”的精神之火生生不息。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西路566号体育楼

电话:0534-8985838